TCT和HPV联合筛查的意义
近期,在门诊上有很多患者问到,“做检查时,除了常规外,还有做一个宫颈癌筛查——TCT和HPV。”不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个检查,只做一个行不行?其实这是发现宫颈癌早期病变的一种手段,就是要通过TCT检查和HPV检查,但是对于两项的区别很多人都不了解,下面就给大家科普一下:为什么宫颈防癌筛查——TCT和HPV两项联合检查?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也是目前唯一一个明确病因的癌症。宫颈癌并不可怕,只要规范体检,早期干预,90%以上的宫颈癌可以预防,可以扼杀在“癌前病变”的萌芽状态。
临床研究发现,宫颈癌在我国较多的发生于20-55岁的女性,发病率从30岁以后逐步上升,55岁以后逐渐下降。由此可见宫颈癌的发病和死亡有年轻化趋势:1998-2002年间25-39岁女性宫颈癌发病率比1988-1992年平均增加了约5倍,死亡率平均增加了约2倍;另一项研究发现,≤35岁年轻患者所占比例逐年上升。2015年中国宫颈癌新发病例约10万人,发病率在中国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居于第一位 。
TCT即液基薄层细胞检测,与传统的宫颈刮片巴氏涂片检查相比明显提高了标本的满意度及宫颈异常细胞检出率,目前已普遍应用于临床。TCT宫颈防癌筛查对宫颈癌细胞的检出率能达到90%以上,同时还能发现癌前病变,微生物感染如霉菌、滴虫、衣原体等。
TCT是对结果的检查但是单一的细胞学检查还不足以评估女性罹患宫颈癌的风险。根据现行的筛查方案,宫颈细胞学筛查结果异常的女性需要进行阴道镜检查和宫颈组织学评价。而宫颈上皮内瘤变达到2级(CIN2)以上是临床妇科医生立即手术处理的标准。
HPV即人乳头瘤病毒检测,能引起人体皮肤黏膜的鳞状上皮增殖。表现为寻常疣、生殖器疣(尖锐湿疣)等症状。临床上发现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是导致宫颈病变和宫颈癌的“元凶“。
HPV是对病因的检查每5个女性当中就有4个在一生中的某个阶段会感染HPV,目前已知有两百多种不同类型的HPV。HPV感染高峰在18-28岁和40-44岁两个年龄段。HPV感染后没有任何症状,高危型HPV持续感染,HPV便与DNA整合,改变宫颈表面鳞状细胞的性质,慢慢侵蚀正常的宫颈,直到最终进展到癌前病变或者癌症。
两者对比如下:
TCT(液基细胞学) |
HPV-DNA检测 |
|
方法学 |
细胞学 |
分子生物学 |
检测病变程度 |
临床症状期、癌症相关期 |
HPV潜伏期、感染期、亚临床期、临床期症状期、癌症相关期 |
阴性 预测值 |
低 |
99%以上,一次检测阴性可延长筛查间隔至3~5年 |
敏感度 |
低,专家水平为80%-85% |
高(98%以上) |
质控 |
不易质控 |
易质控 |
结果导向 |
针对结果,评估临床阶段 |
针对病因,评估发病风险 |
客观性 |
主观的检测方法,无法避免主观人为因素的干扰。 |
客观的试验方法,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小,结果可靠。 |
重复性 |
因取材、制片、阅片等因素的影响,重复性差 |
目前重复性最好的检测方法 |
经济效益 |
需多次重复检查,经济与心理负担过重 |
阴性者不用多次重复检查,因此是最经济的检测 |
检测风险 |
相对较高 |
低,给医生可靠的临床依据 |
综上所述TCT联合HPV检测 是非常有必要的,HPV检测用作筛查与细胞学筛查相比,其敏感度高于细胞学筛查,对鳞状细胞和腺细胞都敏感,阴性预测值接近100%,但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比细胞学筛查相对低一些,两者结合使用,取长补短,可减少漏诊率。